“目不转睛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意为目不移开,专心致志地盯着某物或某人看。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《左传》。
在《左传》中,有一则关于齐国大夫管仲的故事。据传,当时齐国太公望和管仲一起去猎狐,太公望看到一只狐狸后,便放箭射中了它。但是,狐狸并没有死,而是跑到了一颗大树下。太公望便说:“这只狐狸死定了,就算它跑到天涯海角,我的箭也能射中它。”管仲听了之后,便盯着那只狐狸,目不转睛地看着它,最终狐狸因为害怕而死在了大树下。
这个故事中,管仲专心致志地盯着狐狸,不离不弃,最终获得了成功。因此,“目不转睛”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目不转睛”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看东西非常专注,不分心,也可用于形容某个事情非常引人入胜,令人无法移开视线。
例如,我们可以说:“他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,完全没有注意到我进来了。”或者:“这部电影真的太好看了,我看得目不转睛。”
总之,“目不转睛”这个成语在汉语中被广泛应用,它不仅可以形容人的行为,还可以形容某个事物的吸引力。